新闻动态

公益+市场双轮驱动 服务+创新融合发展 ——青岛市工人文化宫打造新时代职工服务新高地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23:15    点击次数:191

  大众网记者 李文静 青岛报道

 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,长期面临财政补贴有限与群众文化需求增长的矛盾。2024年,青岛市工人文化宫以公益性、服务性为根本,以社会化、市场化为发展导向,通过阵地建设、管理创新、活动升级等举措,探索出一条“两性两化”协同发展的新路径,为公共文化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。

  一、坚持公益属性,打造职工文化服务高地

  (一)阵地升级,夯实服务基础

  1.硬件提升:抓好上海路宫、四流南路宫、海南岛路宫、劳模工匠展示馆、劳动主题公园等阵地建设,总建筑面积超5.2万平方米,涵盖足球场、篮球场、多功能培训教室等设施,满足职工多元化需求。

  2.智慧赋能:依托“齐鲁工惠”平台搭建智能管理系统,实时更新、发布预约活动649场次,场馆预约1.45万人次,提升智慧化服务程度。

  3.功能拓展:创新“3+X”服务模式(文体活动、教育培训、阵地服务+特色项目),通过基础服务与特色拓展相结合,重塑传统职工服务阵地的功能,满足职工多样化需求。2024年开展活动985场,惠及职工353万余人次,服务人次同比翻番。

  (二)创新载体,加强品牌建设

  1.传承创新,铸就品牌新辉煌。“每周一讲”创新开展“红色讲堂”及“三个精神”等专题讲座,荣获全国新时代“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,获全国媒体报道;第四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开闭幕式及八大板块比赛线上观看130万人次;“劳动者之歌·共同的家园”演出40场,观众65.5万余人次。

  2.聚焦主业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。海南岛路宫承办专题培训班8期,服务190天,开展特色培训课程,构建职工终身教育培训体系;“周末赋能工会有约”赋能活动工作经验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;加大三员培育力度,阶梯式培养体育人才5000余人次;承办省职工男子五人制足球比赛,370余名职工运动员参加比赛。

  3.携手合作,共建文化品牌新生态。依托市工人文化宫联盟,汇集创编职工原创作品110部。参与编创并巡演话剧《地铁6号线》,惠及职工近3万人;多部原创话剧和朗诵展演收获好评。

  (三)资源整合,延伸服务触角

  1.延伸服务空间,拓展服务广度。打造省级示范性工会驿站,惠及职工4000余人次,开办职工夜校课程108场,惠及职工2326人次,扩大服务覆盖面。

  2.延伸服务群体,拓展服务宽度。发挥劳模工匠展示馆阵地作用,大力弘扬“三个精神”,开展劳动主题教育280场,惠及5万余人次;成立职工艺术社团5个,定期开展活动;承办中互会青岛办事处“互助保障杯”系列文体赛事6个项目,服务职工近3000人。

  3.延伸服务内容,拓展服务深度。与社会组织合作,推进普惠性法律服务,为农民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办理案件,普法宣传,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。

  二、深化市场机制,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

  (一)双轨运营,激活阵地效能

  1.自主经营提质量:对工人剧场、足球场等核心阵地实行自主运营,举办第四届职工文化艺术节、山东省职工五人制足球比赛等活动99场,服务职工33万人次,输出文化精品。

  2.合作经营扩规模:引入专业机构联合运营健身馆、多功能馆、篮球馆等设施,提供免费场次超1200场,惠及职工12万人次,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
  (二)制度保障,规范管理流程

  1.完善内控体系:编制《内部控制手册》《内控制度汇编》等制度,规范财务、采购、固定资产管理、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内控程序,严格执行管理规定,确保各项工作有规可依、有规必依。

  2.优化考核机制:对合作方实行职工满意度打分考核,严格监管服务质量,场馆使用效率显著提升,形成“服务质量-使用效率-合作生态”良性循环。

  3.开展双向评估:围绕文化宫主责主业对自有场馆进行功能设计,引入社会机构进行合作运营,对合作运营项目进行双向评估,评估资产价值和服务质效,确保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性。在合作过程中指导合作方开展各类服务性活动,满足职工群众需求,同时对其运营情况进行持续监督,确保项目的合规性和稳定性。2024年共开展合作项目11个,阵地使用率同比增长80%,实现自营收入1001万余元,首次实现年度盈余。

  青岛市工人文化宫通过坚守公益初心、创新市场机制、深化资源整合,构建了“两性两化”协同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为新时代职工文化阵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青岛经验”。未来,文化宫将继续以职工需求为导向,以数字化转型为突破,推动服务升级、品牌升级、效能升级,为建设更具活力的职工文化生态贡献更大力量。

  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